玄幻小说网
背景:
浏览字体:[ ]
字体:
行间距:
双击滚屏:
收藏该章节评价本书 关闭边栏
类别:军事战争 作者:卡门 书名:穿越卡门 更新时间:2014-03-20 08:55:18 本章字数:8907

科幻创作教程(代前言)

总目录

(代前言)

科幻作家的职业特征

科幻作家的知识结构

科幻艺术的本质特征

科幻小说的分类

科幻艺术的价值

一般文学技巧在科幻创作中的应用

科幻作品的题材

整体虚构与细节真实

科幻创作中的其它问题

非小说类科幻创作

编辑一下,略去前面的内容.

下面这两节,笔者根据零星收集到的资料,以及本人文学生涯的体验,讲一讲职业作家的生活方式。由于这是个新课题,所以经验性的东西多一些,系统性的少一些。要注明一点的是:各级作协的专职工作人员,或者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虽然也属于文学工作者,但与职业作家并不是一回事情。笔者也不熟悉他们的生活状态,故不在此介绍。

一社会交往

职业作家最重要的工作保证,来源于个人灵感。具体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讲,一般在两个地方决定性地需要灵感:一是形成题材阶段,一是构思具体情节。至于人物塑造、细节充实和文字技巧则是硬功夫,与个人长期学习积累成正相关。不是拍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甚至对于很多职业作家来说,灵感都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你需要它的时候,它可能迟迟不来。所以职业作家常常最怕约稿,因为灵感并不理会主人是否急于应付约稿。作家们当然希望灵感能在自己的控制下随时涌现出来,许多人也根据自己的体会寻找激发灵感的方法。其中,有两类经验之谈是最常见的。

一些作家认为,灵感与生理刺激有关,于是经常抽烟喝酒,甚至吸麻醉品。“李白斗酒诗百篇”是这一观念的中国经典说法。二十世纪法国文学界曾经有一个叫“颓废派”的流派,认定灵感只能来源于反理智、反道德的生活方式。就笔者的了解,其实不少中国作者也有同样的看法,只不过法国颓废派有“言出必行”的外界环境,而中国作家们没有。

另一种观点认为,灵感来源于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二十世纪初日本文学理论家厨川白菊曾经写过一本叫《苦闷的象征》,说艺术灵感来源于难以发泄的内心苦闷。由于受鲁讯等人的推崇,这个观点在中国文学界流传甚广。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则用潜意识理论讲了类似的道理。只不过弗老先生在世时多讲性压抑问题,而他的弟子们则把压抑的范围扩大了许多。

于是有人认为,曹雪芹如果一生飞黄腾达,那就没有《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了。没有二次大战中的血肉横飞,就没有前苏联的卫国战争文学。没有上山下乡的折腾,也就没有知青文学存在。按他们的观点,如今这个逐渐“小康”的时代,很多人又能够从文学之外找到个人发展的途径,所以人们越来越不需要从小说中达到自己的苦闷。于是小说乃至文学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事情。

应该说这些例子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职业作家必须的生活状态。如果这种理论成立,那么只有人为地折磨一个文学青年,才能使他成为伟大作家。如果狠不下心来,人们只能喝白开水一样的文学。

如果笔者不是恰好在大学时读心理学专业的话,对这种观点也不会提出什么异意。但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心理学知识介绍了两类灵感的产生原因。对于那些激发作者创作欲,形成一部作品基本创意的灵感,多来自于作者的观念系统与他人观念系统的冲突,产生于一个人固有观念的局部破坏。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不是直接面对现实的,而是带着一定的观念,带着一定的有色眼镜面对现实。这些观念既帮助一个人系统地处理变化不定的实际经验,又起到维护个人内心世界稳定的功能,它形成了一种安全感。

但是,与变动不息的客观现实相比,个人观念总是滞后的、封闭的、片面的,所以真实情况总会给一个人带来大大小小的冲击。另外,没有两个人在任何问题上都有同样的想法,所以他人的观念也常常冲击着一个人的固有观念。

在面对这种冲击的时候,普通人可以采取封闭与开放两类作法。封闭的作法,就是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观念解释外界现实,甚至不惜歪曲实际情况。在与人接触时,只与和自己观点相近的人打交道,以至于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也就是说,要力争呆在一个能够有安全感的环境中。

开放的作法完全相反,一个开放的人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的观念,尊重客观现实,随时准备用真实情况修改自己的观念。在与人接触时,他们更善于和与自己地位不同、观念不同的人来往。

但无论倾向于封闭还是倾向于开放的人,在固有观念和外在现实发生冲突时,感受到的内心焦虑都是一致的。只是开放性格的人心理承受力强,可以忍受这些不一致,并最终达成心理平衡。

所谓苦闷、压抑,其实就是一个人固有观念与外界现实不一致时的心理冲突。人们都认为曹雪芹不得志,但曹雪芹的生活条件并不比当时的普通农民和市民差,只是他的志向与那些人不同罢了。由于受教育程度深,一个文人更可能忧国忧民,而普通人则只注意眼前的生活问题。这仍然是观念与现实的冲突。

国家不幸诗家幸,社会动荡的时候,人们产生观念冲突的可能性当然要更大更多,但是如果只能听凭外界环境来构成这种冲突,等于在文学创作中缴了械,社会不可能为了某些文学家寻求灵感而来一回动乱。至于麻醉品的外界刺激更是只能激起一些低级的冲动。

希望规律性地寻找基本灵感,一个职业作家就应该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社会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并且,在接触社会时,一定要抱开放的态度,让外界经验真实地涌进来,哪怕某些社会现实令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或者愤愤不平,咬牙切齿。另外,生活中任何两个人的观念都是不同的。如果一个人能作到深入地与他人交流,必然会遇到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这是产生冲突的第一种情况。

作家有特定的小圈子。在这个小圈子里,对于同样的事务往往会有同样的看法。职业作家如果跳出这个小圈子,进入企业家、政府官员、工人、农民、军人的生活圈子里,肯定会有许多新感受扑面而来。与自己原先的社会地位相差越大的地方,越能遇到不同的观念,产生的新鲜感和创作冲动也越大。

不过,这些还都是旁观者的感受,如果作家有条件直接参与到另外一种职业生活中去,产生的冲击就越大。所谓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的功用就在于此。中国作协有挂职体验生活的作法,作家甚至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去挂职当地方干部。自由撰稿人在这方面的条件差一些,但也要自己努力争取。

与社会大众多打交道,是职业作家的生活方式,与作家本人性格无关,也不是好不好交往的问题。许多作家都有“书呆子”性格,他们使用书面语言胜于口头语言,所以在与人打交道时有困难。他们往往在社交上受过挫折,于是更多地在书本中找寄托。这种“社交缺乏症”也能在作品中体现出来:人物性格极不鲜明;口语简单,不同人物只用一种腔调说话;人物遇到困难时不知道去寻找解决方法,而是怨天怨地,胡思乱想,等等。有些作家的作品灰暗悲观,与他社会交往过少也有直接关系。

至于在安排情节时所需要的那种灵感,则属于技术性问题。作家常常有写到某个地方就写不下去的时候,主要是情节上连不下去。这个时候,作家需要转移思路,放松自己,或者干一些其它工作。长期紧张压抑住的思路就会得到疏通,灵感也会自动跳出来。

当然,职业作家一旦进入创作阶段,也需要“闭门造车”。成名作家常常会面对社会应酬过多,心静不下来,耽误创作的问题。不过,本书的读者还都没有到被人三请五邀的地步,在这里就不谈了。

二,身体健康。

在人们平时开玩笑中,作家就是“坐家”。的确,作家是坐着干的职业,许多职业作家因此不好体育运动。另一方面,作家又是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工作,没有好的身体确实不行。为保持创作精力,许多作家是烟民。巴尔扎克曾经大喝咖啡,并认为自己会死于三百杯浓咖啡。当然,对于十九世纪,大众体育还不发达的时代的作家,也只能这样被动地刺激自己。还有一些作家,其作品中消极悲剧的情绪与他不健康的身体状态一脉相承。

作家保持精力,从消极方面说,是形成规律性的生活,不要随意放纵。除了编辑的约稿外,个人创作基本没有别人管理,没有上下班的要求。工作缺乏内在的规律要求。所以不少作家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对于两三天就能挥就的短篇小说,这样的工作节奏还可以,几十万字的长篇就一定需要规律的工作时间。一些作家创作条件差,为了避开白天的烦杂,采取白天睡眠,晚上创作的方式,这样直接破坏了人体生物节奏。长期下去心情烦乱,压抑。另有一些作家不善于安排业余生活,任意放纵。大陆的青年科幻作者多喜欢看武侠小说,所以也知道古龙的悲剧。虽然有的传记作者认为,是追求艺术创新的压力压倒了古龙,但实际上,古龙的死连“英年早逝”都谈不上,完全是他自己酗酒放纵的结果。文学史上因为放纵自己而早逝的天才不计其数。我们除了感叹之外,只能说,这些人虽然靠文学赚了些钱,但不是合格的职业作家。不过,确实有一些文学青年认为这就是潇洒、艺术就是疯狂,误把他们当成崇拜对象。

从积极方面谈,作家必需养成靠经常性的体育锻练,而不是靠烟、茶等兴奋剂提神的生活习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作家来说更应该如此。不少大陆青年科幻作者都推崇日本的村上春树,但不知他们是否了解,村上在创作他的长篇科幻代表作《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时,经常跑马拉松来保持精力!笔者对体育锻练的体会是:强度适当的、高效率的体育缎练之后,人会象吃兴奋剂一样,保持一种想作些什么的欲望。这种欲望一天不衰。有没有体育锻练,一天的作品产量会差上一倍。而且体育锻练之后的创作灵感叠出,下笔有神。就连作品本身都充满激情,积极向上。到了晚上,又能舒服地睡上一觉,绝无失眠困挠。

现在还有一个新问题,就是网络的普及。大部分中国科幻作者都上了网。以青年人为主的业余科幻作者也有不少是网民。上网是为了吸取知识,积累素材。也便与和编辑、读者的异地交流。笔者在创作时深感网络对文学创作的帮助之深。要知道,我们的文学前辈要把大量时间放在查阅资料、投寄稿件,与编辑通信了解出版动态上。现在这些东西可以“一网打尽”。

但是上网成瘾却成了一个新问题。对于一些自律性不高的青年作家来说,这已经是事实存在的问题。整天泡在网上,被大量信息淹没,平时昏昏沉沉,情绪低落。断线之后一片茫然,根本谈不上文学创作。这个问题只有自己解决,别无他法。业余作者们对网络成瘾问题更需要认真注意。网络不吃人,人却可能自己陷进去。

三,好学求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时时更新自己,是职业作家的必要要求。靠吃个人生活经历的老本,写“私小说”不是真正职业作家的作法。具体对于一个科幻作家来说,读万卷书的要求更重一些。因为在下章里我们要集中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多讲了。

三节职业作家的心理素质

科幻作家的职业特征

作家这个职业是用“心灵”来工作的,所以对心理素质的要求十分高。尽管许多文学史、文学家传记中都没有写明个人心理素质对创作生涯的作用,但从那些有关作家生活片断细节的介绍中仍然可以看到,心理素质对创作的影响甚至不亚于文学技巧本身。

作家与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一样,是“吃公众饭”的,很大程度上依赖社会知名度的高低。可能不少作家不屑于和后两类职业比肩,但从职业特征来分析,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如果一个作者不准备把自己的作品让公众知道,那么写好后放在抽屉里自我欣赏,或者给个把好朋友看就行了,没必要拿去投稿,更没有必要把作品是否变成铅字,当成写作生涯是否成功的标志。在这个问题上,一个文学新手切莫染上虚伪的清高病。

“吃公众饭”的基本心理要求,就是宠辱不惊,有高度的自知之明。

一个作家的知名度与其实际水平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某个未来作家还是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学习者,这时他是“名符其实”的:文学界和社会公众都不知道他,不了解他,同时他的文学水平也确实不高。

第二个阶段,通过努力,业余作者的文学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发表水平,甚至个别作品的水平高过了已经成名的一些作家。但名气是滞后的,短时期内他的社会影响仍然不足。这是个名不符实的阶段,其特点是作者的实际水平比名气高。处于被轻视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文学界和社会终于认识了某个业余作者的价值,他的名气逐渐大起来。在公众眼里,这位新作者往往是一朝成名,其实他已经努力了很久。也就是说,对于绝大部分公众来说,只能看到一个作者起跳的时候,不可能看到他助跑的时候。这个时候,过去的业余作者成为今天的成名作家,又进入了名符其实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作家的水平不再提高,创作力枯竭,以前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用得差不多了,于是很难有新作品捧出来。这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会遇到的情况,因为没有人可以在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均速上升的势头。但过去形成的名气依旧在,作家又一次面对名不符实的阶段,只不过与第二阶段相比,这次是名比实高。

接下来,这位作家如果能潜心修练,勇敢探索,还能在文学生涯中再创新高,获得新的成功。否则将成为过气的人物。遗憾的是走到新境界的作家并不多。他们可以称为职业作家的典范。大部分作家会在第一次创作高峰过后吃起老本来。

在这四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和第四个阶段最易受到心理挫折。在第二个阶段,未来的作家必须能够忍受不被人关注的寂默,要承认一点,那就是这种忽视并非文学界或社会委曲了自己,而是一种客观规律,谁处在这个位置上结果都一样。年少成名的作家只是不正常的特例。这时的业余作者最需要认真学习成功作家的经验,而不要嫉妒、贬低,或者不以为然。尤其是对那些与自己条件相当,但却更早成功的作家更是如此。一要知道,在文学创作这个领域,成功者主要还是凭个人实力,机遇的作用十分有限。

至于第四个阶段的问题,那是成功以后的事,业余作者还走不到那一步。

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还有一个心理问题,自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跟随着每一个作者,无论他是不是职业作者,那就是如何面对批评。文学鉴赏众口难调,没有一篇作品可以赢得所有人的喜爱。举个例子,你写了一篇好作品,赢得了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的喜爱,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比例。如果这篇作品有十万个读者,那么就有一千个读者对这篇作品持批评态度。反过来,如果你不当作家,只是个不为人知的人物,肯定不会有一千个人批评你!甚至不会有一千个人认识你。所以说,当作家,就是要以大量批评为代价来来赢得知名度。

另外,读者不是作者,他不需要了解作者在创作时付出了哪些辛苦,只看作品好坏。作者面对读者是不用讲自己“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

如果你要保持信心,那么你不妨专门看那些赞扬的评价。一篇作品只要能够发表,肯定就有人喜欢。如果你对自己的创作已经很有信心,那么不妨专门看看那些批评的言论,以吸引经验教训。但一定不能被成千上万份批评打垮。因为那是你在计划发表作品时就肯定会赢得的东西。

如何对待同行,是职业作家必须过的另一关。同行是冤家,文化程度低的人一般会直接了当地表明这种竞争关系。知识分子,尤其是文人,受各种道德观念约束,不太会直接表白出来,但往往会把对其他作家的嫉妒换成冠冕堂皇的理由表达出来。比如,说某某的作品水平不行、媚俗,某某作品好,其实是抄袭了谁的作品。甚至说,某某之所以走红,是因为读者水平低,不善于欣赏高质量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小小的科幻作者圈子里,这种本质上出于嫉妒的相互攻击,笔者已经多次听到了。这个圈子里多了一种借口,就是说某某的作品是伪科幻,自己创作的才是真科幻。

作家不是评论家(兼作评论家的除外),如果你认为某个作家的某篇作品水平不行,那么你最好创作一篇水平更高的作品,至少是你认为水平更高的作品来“批评”它,而不要用语言直接去批评。没别的,你也是作家。别人不会对读者和评论家说“你别挑刺儿,有本事你写篇更好的”,因为批评是他们的职责。但人们会对你说这种话。当然,这只是一个软约束,没有哪条规定不允许一个作家批评另一个作家的作品,但一个作家在进行这种批评时,肯定会面对这种议论:他不过是嫉妒某某罢了。

两个作家,尤其是两个风格类似,条件相近的作家之间的竞争关系客观存在,与什么道德都无关。同样的刊物容量,编辑多发张三一篇小说,就可能少发李四一篇小说;李四多赢得读者一些关注,张三就会少一些读者关注。这个问题除了老老实实地用奥林匹克精神来对待,把认真提高自己创作水平放在首位外,别无他法。而用伪善的言辞来表达实际的嫉妒心理,往往是文坛里最丑恶的现象。

对于成名作者的名气,也要正确对待。出版界一向有马太效应存在。对于出版社、杂志社来说,他们熟悉成名作者的创作风格,知道读者对他们作品的喜好程度。成名作者业以形成的名气不仅属于作者本人,也由使用他们作品的出版单位“分享”。成名作者一般参加了各类文学团体,经常参加这些团体的活动,找到他们也非常容易。总之,出版单位选择成名作者意味着选择了回避风险,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在中国,出版界的马太效应尤其明显。以九月份刚结束的北京2000文稿交易会为例,近三百名业余作者的六百余部作品,只成交了五部,达成意向只有四十一部。

新作者完全相反,他们没有名气,出版单位也不知道读者是否认可他们的作品,出版单位为了推出他们的作品,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宣传费用,并承担一定风险。新作者的通讯地址很少进入编辑们的地址薄。长期投稿的人都知道,稿件选择其实是个别作者与个别编辑之间的个人协作。新作者尚未建立与编辑的联系,在这方面也吃着亏。

当然,新作者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新。对于看惯了老面孔的读者来说,如果老作者实在不能自己推陈出新的话,他们将会选择新作者,用商业用语来形容,读者的忠诚度并不高。这是新作者有出头之日的保证。但那些推出新作者的出版单位,或者是本身勇于创新,或者是在竞争于处于劣势,缺乏有关系的成熟作者,无奈中推出新作者。

因此,新作者要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成名作家的名气,承认他们的“特权”客观存在。而且,一旦新作者跨过成名关,这种特权并非不会落在他身上。有水平而不受人关注,对于新作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定要用自己推销来解决问题。而自我推销也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文人一向缺乏自我推销的能力,甚至缺乏这种意识,常常抱着这样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巴结你呢,我要靠作品来吸引你。”需知这并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想法,也不是职业作家的心态。有的业余作者一收到编辑退稿,就羞愧难当,把稿件毁掉了。其实那些稿件不是不能发表,而是恰好不条例该刊物的投入要求,换一家就能成功。这些都是心理素质不强的例子。

笔者曾经作过推销员。而且不是什么高级推销员,就是拎着包,走街串巷的推销员。干这种工作,每跑三十家,大约能卖出一件货品。如果你想卖出两件的话,只有敲六十家门!投稿过程与此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如果认为隔行如隔山,这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你还可以记住,凡尔纳的处女作是经过几十次退稿才发表的。可以说,被三十封以内的退稿信打倒的文学青年就不必考虑当职业作家了。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无论新老作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作家的社会影响力下降的问题。无论作家们是否承认,公众影响对作家职业前途的影响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而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电子媒介产生以来,作家的社会影响力被广播、电视、网络等吞蚀了许多。十个成名作家不及一个歌星有影响力,这种情况不仅中国有,任何一个国家都如此。

这个问题考验了整个作家群体的心理承受力。以笔者的粗浅了解,中国作家面对这个问题的承受力是脆弱的,种种愤懑不平通过文章和发言表露出来。而且与前面谈到的情况一样,很少有人客观地接受社会注意力的这种转移,更多地是用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消极反抗。反正作家擅长的就是笔杆子,有的是词汇和典故可以使用。

不过,想成为职业作家的业余作者心里头一定要清楚: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中国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会比赵薇和刘德华更有名。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你可以不选择这个职业。如果你选择了这个职业,那么就保持平常心,在新的社会定位下开始自己的文学创作工作。

第四节给初学者的一些建议

科幻作家的职业特征

科幻创作的初学者可分为两个情况。一种是其他文学领域的专业作家或自由撰稿人,他们对写稿、投稿中的规律和技巧已经非常熟悉,只是需要再了解一下科幻创作的特殊要求。另一部分则来自科幻迷。他们在尝试创作科幻小说之前,大多没有任何创作与投稿的经验,是彻底的业余作者。就目前情况看,中国科幻创作主要还是由后一类作者担纲。这样就需要向大家介绍一些针对业余创作的经验。

首先,初学者必须有恒心和勇气,这实际上是比任何方法技巧都重要的事情。很多科幻迷都有同样的体验:自己明明有一个很好的构思,可以很长时间提不起笔来写它,或者写个开头就撂下了。这都是业余爱好者通常犯过的毛病。不妨看一看科幻大师海因来因的衷告:

“1,必须不断地写(光说不练不行)。

2必须写完你已经开始的故事(不可半途而废)。

3除非编辑提出要求,一定不要擅自重写你的故事。

4,写好后一定要寄给有关杂志。锁在抽屉里永远不会发表,也听不到别人的意见。”(《如何写科幻小说》,《科幻世界》93、10、35页)

笔者再加上一条,如果遇到退稿,千万别有过分的情绪反应,立刻把它寄到另一家科幻杂志,或另一家开辟有科幻栏目的杂志去试一试。因为不同刊物、不同编辑的选稿标准不一样。

其次,初学者不要一上来就创作自己的作品,应该先从写作品简介和评论入手。作品简介就是从公开发表的小说中挑你认为满意的作品,缩写成故事提纲,在缩写过程中,体会原作者怎样确定主题、安排情节和塑造人物。这是一个必要的练习。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写小说会发表,写故事提纲谁会用?要知道,写作品简介是一种基本功,不管能不能发表都需要练习。另外,现在一些科幻杂志或非科幻专业的报刊媒体也都需要科幻小说简介的投稿。

另外就是写评论,评论是摸索科幻创作规律的重要方法。先写简单的读后感,再写系统的评论文章。目前象《科幻大王》、《科幻时空》、《科幻海洋》、《星云》等刊物都选用评论文章。一些科普报刊,纯文学报刊也偶尔刊登科幻评论文章。投稿面还是很大的。评论的写法后面还有专门论述。

再次,一定要先从短篇写起。有几个短篇发表之后,肯定自己能够驾驭简单情节和人物,再写长篇。长篇作品在发表时,编辑出版人员要更多地考虑风险问题,很可能久拖不决,即使是象《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出色的作品,也是拖了十几年才得以出版。当然,作为职业作者,叶永烈在这十几年中不会撂笔,只不过转而从事其它创作工作。但业余作者如果有十几个月不获成功,大概就有失去信心停止创作的可能。而短篇是短平快的创作,较易获得认可。目前短篇科幻的发表园地也越来越多。多发表短篇容易积累信心。

  回书目(快捷键:Enter) 
看过《穿越卡门》的人还看过

关于玄幻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客服中心 | 反馈留言 

Copyright 2008 xhxs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玄幻小说网 做最优秀的玄幻小说小说阅读网站。